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考古學、歷史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另見其他需要考古學專家關注的頁面。
秦始皇陵世界遺產始皇帝陵封土北側正面官方名稱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英文)Mausolée du premier empereur Qin(法文)位置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標準文化:(i)(iii)(iv)(vi)參考編碼441登錄年份1987年(第11次會議)面積244公頃緩衝區4325公頃座標34°22′55″N 109°15′13″E / 34.38194°N 109.25361°E / 34.38194; 109.25361秦始皇陵在中國的位置
秦始皇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地址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分類古墓葬時代秦編號1-164認定時間1961年
秦始皇帝陵是秦朝開國皇帝始皇帝的陵墓,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原名驪山園,現為世界遺產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距西安市區以東約31公里,現存封土堆高76米,坐西朝東,核心地宮尚未發掘,據考古探測推測其深度約相當於十層樓高,長80米、寬50米,以巨石板構築並設有複雜的防水系統。
陵墓修建時間存在爭議,傳統依據《史記》記載認為始建於公元前247年,歷時39年;但現代考古研究(如段清波教授團隊)提出實際集中建造期可能僅為統一後的公元前219至前213年,約7年完成。陵園布局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總面積244公頃,外圍陪葬的兵馬俑坑於1974年被發現,成為20世紀最重要考古發現之一。
關於地宮的記載見於《史記》,描述其以水銀模擬江河、機關密布,現代科技檢測亦證實封土存在異常汞分佈,形似中國疆域輪廓,支持史料可信性。歷史上雖有項羽、黃巢等盜掘傳說,但21世紀考古調查未發現成功入侵地宮的證據,僅在周邊發現局部盜洞。
自1987年與兵馬俑共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是否主動發掘地宮仍存爭議,中國官方基於保護技術限制維持「不主動發掘帝王陵」政策。[1][2]近年考古工作集中於外圍陪葬坑,如2023年發布的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揭示秦軍軍陣排列規律及陶俑製作工藝。
陵墓簡介[編輯]
營造[編輯]
《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從即位初就開始修建陵墓,約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但曾擔任始皇陵考古隊長十多年的教授段清波表明[3],目前的學界主論為此一記述僅是司馬遷為了勸諫漢武帝大修陵墓而暗喻虛構;實際開挖的周邊物品包含工匠奴隸居住區物件表明建造者來自全部戰國七國,也只有天下統一後才能做到。眾多文獻也記錄主持建造者為丞相李斯,而其就任丞相是在天下統一前後幾年,之前為管司法的廷尉,皇陵的建造不太可能由一廷尉主持。所以反推建造時間為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9年-前213年),約七年建成。
布局[編輯]
考古發掘周邊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
現主封土底部南北長350公尺,東西寬345公尺,高76公尺。皇陵考古隊的科技物探技術表明,地下地宮約在地表下十層樓深度,長80米、寬50米,高度約五層樓,面積約十個籃球場大小[4]。東西兩側有墓道,整個地宮建築天花板和牆為巨石板包覆。墓外為人驚訝的是一巨大防水工程。一個ㄇ字型的地下防水大壩,包覆陵墓南東西三側來自驪山的地下水灌入方向,與《漢書》和《漢舊儀》紀載的「穿三泉」和「下錮三泉」相符。此工程實為開挖至突破三層地下水層深度的無比巨大ㄇ字型深坑,比陵墓更深,待地下水湧入後將巨量的細緻青膏黏土填埋整個坑道,製成一個防水的地下水泥大壩。探測發現至今此一工程還在防水,使其後方土地包含地宮保持乾燥。
[4]
歷史[編輯]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指出當時修築秦始皇陵的有七十餘萬人。鑿穿了三層地下水,灌注銅水來填補縫隙,又修造宮殿,設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異寶。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陵墓中還有許多機關。為了防止洩密,在秦始皇入葬後,秦二世又下令將工匠封閉在地宮內城和外城之間。從科學探測和局部發掘來看,地宮裡存在許多金屬物質,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統。至於地宮究竟有多深,學界爭議很大,從20米到50米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所謂「穿三泉」只是虛指。
秦陵周邊建築和封土尚未完工,未堆土達預計的122米高度,便出現秦末農民暴動,章邯將修陵的七十萬人全部調去抵抗暴動,至此,秦陵的修建中斷。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盜墓[編輯]
古人一般認為秦陵可能曾經被盜,盜墓者包括項羽、赤眉軍、石虎、黃巢等: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
《漢書·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
《水經注·卷十九 渭水》:「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指赤眉軍),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
《晉書·卷一百七 石季龍載記下》:「又使掘秦始皇塚,取銅柱鑄以為器。」
明朝人都穆《驪山記》有關於黃巢盜秦陵的文字:「始皇陵內城周五里,舊有四門,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並峙,人日:此南門也。右門石樞猶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項羽、黃巢皆嘗發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虛冢耳。」
此外,還有清朝道光年間土匪挖掘秦陵、民國時期軍閥劉鎮華挖掘秦陵的市井街頭說法。
到了二十世紀陸續有人提出秦陵可能未被盜掘。理由包括隨葬兵馬俑等皆完好、大量水銀存留、未找到大規模盜洞等。有人認為漫長歷史中從未聽聞有始皇陵寶物流傳,內部景象流傳也證明秦陵未被盜,但實際上因為盜墓賊極力隱藏自己盜墓一事,很少會說明所盜物品的真實來歷,所以這個觀點並非確證[原創研究?]。人類歷史上有大量被盜被毀的古蹟,都沒有聽說過有寶物流傳於世,例如胡夫金字塔前後被盜多次,但也沒聽聞有寶物流傳於世[來源請求]。
根據勘查,確實在秦始皇陵周圍發現汞含量異常,學者認為如果地宮打開過,汞會很快揮發。因此初步證實了秦始皇陵內含大量水銀的說法[註 1]。但是有人認為盜墓的洞穴太小,揮發需要時間,如果洞穴後來因坍塌或人工重新封閉,水銀也不會完全揮發。還有人認為秦陵在宋代已經被盜,但後來經過修復[5]。
2019年央視的系列專題節目,曾擔任始皇陵考古隊長十多年的段清波教授統一釋疑,表示陵墓從未被盜[4],但兩千年來確實有人試圖盜墓,現代化考古地面物探科技結合空中掃描可以偵查所有翻動過的盜洞,而偵查發現兩個盜洞一個離封土堆尚有距離,另一個只在封土邊緣,離主地宮尚有幾百米遠,且深度不大便被放棄。而考古隊的洛陽鏟深探與地質雷達證明,始皇地宮與歷史上其他皇帝截然不同,全為七十公里外開採的巨石板包覆,與歷史書記載相符,並非其他陵墓所採用的木質結構;同時封土堆巨大無比,在大型工程機械發明前的時代不可能以人力在夜間偷挖小洞進入。
水銀探測則發現強烈訊號區只集中在封土正上方小平台,且分布圖形似乎有江山地形的輪廓[6],與史書一致,而周邊其他地方皆未有同等強度的水銀異常區,所以唯一來源只可能是地宮。至於歷史記載的項羽盜墓焚燒等傳說,考古界已經有共識認為當時他闖入的地方應該是兵馬俑區和周邊建築群,因此兵馬俑坑道有著諸多焚燒痕跡的情況。目前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與科學證據證明有人對秦陵盜挖成功過。
開掘之爭[編輯]
從1976年開始,不斷有學者提出發掘秦陵地宮,理由主要有:
秦陵處於地震帶,需要發掘來保護地下文物。
開發旅遊資源。
防止盜墓。秦始皇祖墳秦東陵曾禁止挖掘,結果被盜。[7][8][9]
而反方則認為,現在的技術水準還不能應對規模巨大的秦陵地宮。在兵馬俑問題上,已經犯下了不少錯誤,如不能保護帶顏色的兵馬俑,致使其彩繪快速脫落。而地宮有怎樣的情況也不清楚,冒然挖掘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至於中國官方的立場,在1950年代開掘明定陵後,由於技術水準落後,出土的大批文物無法保存,發掘出土的絲織品變硬腐化。鄭振鐸、夏鼐為此上書中國國務院,請求立即停止挖掘帝王陵墓。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從此之後,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成為中國考古界的定規。[10][11]
相關作品[編輯]
陪葬馬車
以秦始皇陵為主要內容進行創作的作品主要有:
《神話》(電影):將秦陵描述為一個藏在瀑布洞穴里的懸空建築。同時聲稱驪山秦陵是掩人耳目而造。
《秦俑》(電影):表現了建陵者將工匠關閉在墓室中的場景。但在機關的表現上比較誇張,屬於文學創作。
《神鬼傳奇3》(電影):由李連杰飾演的龍皇帝是參考了秦始皇所設計出來的人物,電影描述兵馬俑是龍皇帝麾下受詛咒的陶俑軍團。
《秦殤》(電腦遊戲):表現了秦陵各種機關,但為呈現遊戲性,未能真實反映秦陵內部構成。
《盜墓》(科幻小說,王亞男著,2001年銀河獎):記敘了盜墓高手司馬亮化身煤礦業主企圖將秦陵中的九鼎偷運出國,最終挫敗被捕的故事。
《活俑》(科幻小說,倪匡著):描述被迫吃下秦始皇長生不老藥卻意外不死的試藥者,並困在始皇陵中的故事。
其他提及始皇帝陵的作品包括:
《史記·秦始皇本紀》: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古風·秦王掃六合》:唐代詩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提及「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尋秦記:以秦朝爲背景的穿越小說
秦始皇陵
註釋[編輯]
^ 1983年第7期的《考古》雜誌發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一文稱土壤汞量測定過程中,有1點的含量達到1440ppb,其餘53點的平均含量約205ppb。1ppb相當於10的-9次方,即十億分之一。
參考文獻[編輯]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分類:秦始皇陵
^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 中央政府入口網站. 2006-03-28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3).
^ 秦始皇帝陵. 人民日報.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5).
^ 存档副本. [2019-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1).
^ 4.0 4.1 4.2 央視官方頻道-秦陵之尘封的帝国4. [2019-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 李寶柱. 学者考证:秦始皇陵宋代已被盗 随葬品系重做. 鳳凰網. 2010-02-03 [2018-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5).
^ 央視官方頻道-秦陵之尘封的帝国5. [2019-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 冽瑋. 秦东陵被盗案共追回文物11件 可确认墓主身份. 中國新聞網. 2011-01-11 [2018-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 忘記歷史就意味背叛. 秦始皇祖坟现21个盗洞,“出土”手机电池,考古家:跟你没完. 2018-04-24 [2018-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 盗墓贼打30米长盗洞直通秦东陵主墓. 網易新聞. 武漢晚報. 2011-01-26 [2018-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 地下宫殿——北京定陵博物馆. 人民網. 2000-07-18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 考古之痛:明定陵发掘的凄惨教训. 騰訊網. 2010-08-30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參見[編輯]
秦始皇
秦始皇陵兵馬俑
閱論編陝西專題西安市(省會)總體
歷史
政治
經濟
地理
城市
河流
山峰
山脈(秦嶺)
關中平原
黃土高原
陝甘寧盆地
毛烏素沙漠
高等教育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空軍軍醫大學
長安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文化
三秦
秦腔
漢劇
信天游
關中十大怪
Biángbiáng麵
楊凌蘸水麵
岐山臊子麵
旅遊景點5A級景區
兵馬俑
華清池
黃帝陵
華山
城牆·碑林
大明宮
大雁塔·大唐芙蓉園
法門寺
金絲峽
太白山
延安革命紀念地
西安地標
西安鐘樓·西安鼓樓
陝西歷史博物館
小雁塔
4A級景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類 共享資源
閱論編西安行政區劃
蓮湖區
新城區
碑林區
灞橋區
未央區
雁塔區
閻良區
臨潼區
長安區
高陵區
鄠邑區
藍田縣
周至縣
地標
城牆
大明宮
秦始皇陵和兵馬俑
鐘樓
鼓樓
大雁塔
小雁塔
碑林
興教寺
半坡遺址
文化
秦腔
教育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大學
長安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
西安財經學院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音樂學院
西安體育學院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美術學院
西安文理學院
交通
西安地鐵
西安站
西安北站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210國道
211國道
312國道
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
438:長城(八達嶺、山海關與嘉峪關)439:北京及瀋陽的明清故宮440:莫高窟441:秦始皇陵449:周口店北京人遺址703: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704: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705:武當山古建築群707: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共3處)778:廬山國家公園811:麗江古城(共4處)812:平遙古城813:蘇州古典園林(共9處)880: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881:北京皇家祭壇—天壇912:大足石刻(共5處)1001:青城山—都江堰1002: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1003:龍門石窟1004:明清皇家陵寢(共14處)1039:雲岡石窟1110:澳門歷史城區(共2區)1111: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1112:開平碉樓與村落(共4處)1113:福建土樓(共10處)1114:殷墟(共2處)1135: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共5處)1279:五台山(共2處)1305: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共8處)1334:杭州西湖文化景觀1389:元上都遺址1442A: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國境內有漢魏洛陽故城等22處,合共33處)1443: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與浙東運河)1474:土司遺址(共3處)1508: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1541: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1561: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1592:良渚古城遺址1665: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1714:北京中軸線1734:西夏陵
637:九寨溝風景名勝區638:黃龍風景名勝區640:武陵源風景名勝區1083: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1213: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臥龍、四姑娘山和夾金山脈1248:中國南方喀斯特(共12處)1292:三清山國家公園1414:新疆天山(共4處)1335:中國丹霞(共9處)1388:澄江化石遺址1509:湖北神農架1540:青海可可西里1559:梵淨山1606: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1638:巴丹吉林沙漠
複合遺產437:泰山547:黃山779:峨眉山—樂山大佛911:武夷山「A」與哈薩克與吉爾吉斯共有。世界遺產主題首頁 | 世界遺產專題 | 世界遺產 |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世界遺產列表 | 維基共享資源
閱論編陝西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市
大雁塔
小雁塔
興教寺塔
西安城牆
西安碑林
半坡遺址
豐鎬遺址
阿房宮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
大明宮遺址
秦始皇陵
西安事變舊址
藍田猿人遺址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西安清真寺
杜陵
姜寨遺址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灞橋遺址
華清宮遺址
仙遊寺法王塔
西安鐘樓、鼓樓
水陸庵
康家遺址
老牛坡遺址
櫟陽城遺址
東渭橋遺址
西漢帝陵注1
鳩摩羅什舍利塔
公輸堂
香積寺善導塔
西安城隍廟
八雲塔
重陽宮祖庵碑林
秦東陵
明秦王墓
長安聖壽寺塔
長安華嚴寺塔
昭慧塔
大秦寺塔
易俗社劇場
楊官寨遺址
魚化寨遺址
西峪遺址
建章宮遺址
圜丘遺址
竇太后陵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薄太后陵
藍田呂氏家族墓地
敬德塔
大學習巷清真寺
東馬坊遺址
中渭橋遺址
西安二龍塔
戶縣化羊廟東嶽獻殿
革命公園
葛牌鎮紅25軍軍部舊址
銅川市
藥王山石刻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玉華宮遺址
耀縣文廟
神德寺塔
祋祤宮遺址
重興寺塔
延昌寺塔
宜君石窟群
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
寶雞市
周原遺址
秦雍城遺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慈善寺石窟
石摞摞山遺址
北首嶺遺址
鳳凰山遺址
楊家村遺址
法門寺遺址
太平寺塔
周公廟
扶風城隍廟
楊珣碑
水溝遺址
益家堡遺址
橋鎮遺址
趙家台遺址
茹家莊遺址
成山宮遺址
李茂貞墓
淨光寺塔
金台觀
古邰國遺址注2
血池遺址
孫家南頭倉儲遺址
柳巷城遺址
石鼓山墓地
太公廟秦公墓
寶雞申新紗廠舊址
咸陽市
茂陵
霍去病墓
昭陵
乾陵
順陵
大佛寺石窟
昭仁寺大殿
秦咸陽城遺址
長陵
鄭國渠首遺址
甘泉宮遺址
泰陵
西漢帝陵注1
三原城隍廟
泰塔
涇陽崇文塔
武陵寺塔
咸陽文廟
彬縣開元寺塔
古邰國遺址注2
秦直道遺址注3
鄭家坡遺址
秦直道起點遺址
沙河古橋遺址
安仁瓷窯遺址
漢雲陵
興寧陵
清梵寺塔
報本寺塔
武功城隍廟
北杜鐵塔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宏道書院
永康陵
碾子坡遺址
咸陽秦王陵
金川灣石窟
馬欄革命舊址
渭南市
司馬遷墓和祠
西嶽廟
橋陵
魏長城遺址
永陵
韓城大禹廟
甜水溝遺址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京師倉遺址
良周遺址
唐代帝陵
倉頡墓與廟
韓城普照寺
韓城文廟
韓城城隍廟
党家村古建築群
澄城城隍廟神樓
橫陣遺址
梁帶村遺址
精進寺塔
百良壽聖寺塔
法王廟
北營廟
玉皇后土廟
玄武廟青石殿
慶安寺塔
豐圖義倉
渭華起義舊址
南沙遺址
下河西遺址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徵邑漕倉遺址
潼關故城
堯頭窯遺址
永垣陵
北周成陵
李重俊墓
唐惠陵
李氏家族墓地
法源寺塔
慧徹寺南塔
羅山寺塔
崇壽寺塔
大象寺塔
韓城九郎廟
慶善寺大佛殿
紫雲觀三清殿
合陽文廟
慧照寺塔
橋上橋
毓秀橋
楊虎城舊居
劉家窪遺址
弘農楊氏家族墓地
楊震家族墓地
富平萬斛寺塔
蒲城海源寺塔
合陽千金塔
柳枝關帝廟
馬莊華嚴寺
蒲城考院
延安市
延安革命遺址
黃帝陵
瓦窯堡革命舊址
鍾山石窟
延一井舊址
洛川會議舊址
石泓寺石窟
萬安禪院石窟
吳旗革命舊址
保安革命舊址
龍王辿遺址
楊家墳山遺址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
鐵邊城遺址
開元寺塔
柏山寺塔
福嚴院塔
萬鳳塔
清涼山萬佛洞石窟及琉璃塔
蘆山峁遺址
城台石窟
金盆灣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部舊址
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
延安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舊址
美軍駐延安觀察組駐地舊址
張思德犧牲紀念地
漢中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武侯墓
龍崗寺遺址
李家村遺址
張騫墓
蔡倫墓和祠
開明寺塔
五門堰
張良廟
靈岩寺摩崖
何家灣遺址
寶山遺址
寧強羌人墓地
漢中東塔
良馬寺覺皇殿
智果寺
勉縣武侯祠
青木川老街建築群
青木川魏氏莊園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
榆林市
統萬城遺址
府州城
白雲山廟
楊家溝革命舊址
石峁遺址
李家崖城址
麟州故城
吳堡石城
榆林衛城
盤龍山古建築群
姜氏莊園
銀州故城
代來城城址
走馬梁漢墓群
楊橋畔漢代城址與墓地
鴻門寺塔
七星廟
綏德黨氏莊園
米脂常氏莊園
小河會議舊址
商洛市
花石浪遺址
東龍山遺址
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紫荊遺址
商洛崖墓群
騾幫會館
安康市
劉家營遺址
瓦房店會館群
鳳堰梯田
注1:西漢帝陵為咸陽市和西安市共有。
注2:古邰國遺址為咸陽市和寶雞市共有。
注3:秦直道遺址,亦為內蒙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見: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各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索引:京 · 津 · 冀 · 晉 · 蒙 · 遼 · 吉 · 黑 · 滬 · 蘇 · 浙 · 皖 · 閩 · 贛 · 魯 · 豫 · 鄂 · 湘 · 粵 · 桂 · 瓊 · 渝 · 川 · 貴 · 雲 · 藏 · 陝 · 甘 · 青 · 寧 · 新
閱論編中國十大風景名勝
萬里長城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北京故宮
蘇州園林
安徽黃山
長江三峽
台灣日月潭
承德避暑山莊
西安秦陵兵馬俑
(1985年《中國旅遊報》評選)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含立項項目)華北北 京
圓明園
周口店
琉璃河
河 北
元中都
泥河灣
趙王城
鄴城
中山古城
燕下都
定窯
山 西
晉陽古城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
陶寺
內蒙古
遼上京
薩拉烏蘇
和林格爾土城子
東北遼 寧
牛河梁
金牛山
吉 林
集安高句麗
渤海中京
羅通山城
磨盤村山城
長白山神廟
黑龍江
渤海上京
金上京
華東江 蘇
鴻山
揚州城
闔閭城
龍虬莊
草鞋山
浙 江
良渚
大窯龍泉窯
上林湖越窯
安吉古城
馬家浜
上山
河姆渡
宋六陵
安 徽
明中都皇故城
凌家灘
壽春城
雙墩
禹會村
繁昌窯
山 東
曲阜魯國故城
大運河南旺樞紐
城子崖
大汶口
臨淄齊國故城
兩城鎮
福 建
萬壽岩
城村漢城
南山
苦寨坑窯
德化窯
江 西
御窯廠
吉州窯
漢代海昏侯國
吳城
銅嶺銅礦
中南河 南
殷墟
隋唐洛陽城
漢魏洛陽故城
鄭韓故城
仰韶村
二里頭
鄭州商城
三楊莊
偃師商城
城陽城址
賈湖
廟底溝
大河村
平糧台古城
虢國墓地
清涼寺汝官窯
宋陵
湖 北
熊家塚
盤龍城
屈家嶺
龍灣
楚紀南城(含八嶺山)
銅綠山
石家河
蘇家壟墓群
明楚王墓
學堂梁子
擂鼓墩
湖 南
長沙銅官窯
城頭山
炭河裡
里耶古城
老司城
漢長沙國王陵
廣 東
筆架山潮州窯
方濟各沙勿略墓園及大洲灣
青塘
廣 西
甑皮岩
靖江王府及王陵
合浦漢墓群與漢城
西南四 川
三星堆
金沙
邛窯
羅家壩
寶墩
城壩
重 慶
釣魚城
貴 州
可樂
雲 南
太和城
石寨山
西北陝 西
陽陵
秦始皇陵
大明宮
漢長安城未央宮
石峁
統萬城
乾陵
漢長安城(不含未央宮)
秦咸陽城咸陽宮
龍崗寺
阿房宮
周原
杜陵
秦雍城
橋陵
甘 肅
鎖陽城
大地灣
大堡子山
青 海
喇家
熱水墓群
寧 夏
西夏陵
水洞溝
新 疆
北庭故城
蘇巴什佛寺
七個星佛寺
注:*斜體項目為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而未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的項目。立項時遺址公園全稱為「XX考古遺址公園」,列入正式名單後全稱為「XX國家考古遺址公園」